“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一曲感人至深的《望大陆》萦绕在钱学森图书馆二楼星空报告厅。4月12日晚7时,“思源”讲书堂第二场讲座即将开始。伴随着悠悠歌声,整个会场座无虚席,所有观众满心期待,大家都在静静等候本期主讲嘉宾钟明善教授的到来。昨日,正值于右任先生诞辰138周年,在这样极具纪念意义的日子里,钟教授特意精心准备,为大家带来名为“于右任其人其书”的主题报告。本次报告由人文学院党委书记马晓彬主持,校工会和人文学院共同主办。
报告伊始,钟教授就和大家亲切地交流,他说道,“我从1960年就开始教书,到如今,确已教了57年的书。对我来说,什么教授、馆长这些头衔都是空的,最后只留下教师这个身份。”现场掌声雷动,大家为虽处耄耋之年却依旧风采卓绝、精神矍铄的老先生由衷地鼓掌。
钟教授此次报告会的主题就是为听众亲自讲述我国著名书法家于右任先生的其人其书,首先,他从“关中农民的儿子”讲起。右老出生于关中三原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七岁受业,后读私塾,师从名家,通读经史诗文,为以后打下了结实深厚的国学基础,二十五岁即中得举人。钟老先生提到这个时期右老的一个小故事,“八国联军侵略中国,西太后母子逃入陕西时,于右任欲上书陕西巡抚岑椿萱,请其手刃西后。”到底是怎样的胆识和气魄,能让一个十九岁的青年拥有这样的民族气节,这般的大义凛然?
不久,右老被追捕,逃入上海。那段时间里,他积极办学。1906年在日本得识孙中山先生,加入同盟会,从此追随中山先生从事革命活动。先后在上海创报刊,做主编,当记者,写评论时政,“为民请命”。后右老不甘于仅仅为民发声,他更是用实际行动主持西北革命大计,北伐段祺瑞、解西安之围。解放后身在台湾,心里却依然牵挂故土,望向大陆……钟教授给我们娓娓道来右老这些爱国爱民事件,一件件,一桩桩,都令人万分慨叹。正如教授所说,“右老始终都把老百姓的苦与乐放在自己的心中。他是一位可敬的爱国老人,也是一位对家乡永怀赤子之心的秦川儿女。无论他身处何时何地,总是眷恋着家乡的父老乡亲。”
于右任老先生除了一生的爱国情怀,他在书法艺术方面的贡献与造诣,与之品格一脉相承。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钟教授为大家一一展示了右老的书法作品,一边品字一边讲故事,知人论世,将右老奇崛霸悍的行楷书艺术与大家细细分享。于老书法艺术共分为两个阶段。他早年书从赵孟頫,后改攻魏碑,精研六朝碑版,在此基础上将篆、隶、草法融入行楷,独辟蹊径,中年变法,专攻草书,参以魏碑笔意,自成一家。钟老师还给大家讲述于老先生创立的“标准草书社”的故事,不为其它,右老是以“迅速适用”利于“国家建设”为目的进行大力倡导的,爱国之心令人动容。那些神奇的符号,一本删删补补的千字文,都成为现代中国文字学研究上的伟大创造,也是草书发展史上的新高峰,更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于老,他忧国忧民,主张把民族精神的振兴和书法联系在一起;他推崇魏碑,是因为魏碑方笔棱铮、粗犷豪放,有中华民族缺乏的“尚武”精神;他勇于探索,积极创新,在北魏楷书中融入了行书和隶书的笔意,形成独具特色的书法风格;他大气凛然,虚怀若谷,在日寇铁蹄下保护文物、捐赠碑林……而钟老师何尝不是得其真传,承其风骨?创办系所、建博物馆、无偿捐赠……这是薪火相传的中华书魂,是永垂不朽时代的民族精神。不知不觉,两个小时已经过去。96页PPT内容,全程未喝一口水,七十八岁高龄的钟教授用他的谆谆教诲和个人魅力深深感染着在座的每一位听众。爱国爱民、创新传承。跟随大师的脚步,我们定会走得更久更远。
据悉,“思源”讲书堂是由校教职工读书协会组织并承办的读书分享活动,秉承阅读是最好的学习,坚定文化自信当从阅读开始的精神,讲书堂通过邀请科学家、文化学者、知名作家做客讲堂,与全校师生分享读书乐趣,交流文化感悟,共同搭建文化交流平台,推动“书香交大”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