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快讯
“全国先进工作者”郑南宁:持续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前沿和科技奥秘

11月24日,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bat365旧网址郑南宁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从教四十多年的时间里,我作为一名大学教师践行了应尽的教书育人的责任,党和国家却给了我这样莫大的荣誉,这荣誉的背后是我们整个团队成员共同的努力和奋斗。” 荷花虽好,也需绿叶扶持,郑南宁认为,“全国先进工作者”这份成就和荣誉,离不开齐心协力的团队合作,离不开每一位奋力推动人工智能科学发展的团队成员的支持。

郑南宁表示,这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激励。“我会将这份荣誉埋在心中,时刻牢记人民教师的责任,坚守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培养一代又一代新人,推动我国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郑南宁,中共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bat365旧网址教授、博士生导师,IEEE Fellow,现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长,国际模式识别协会(IAPR)理事会成员,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常务副理事长,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理事长,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核高基”咨询专家委员会主任,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曾获作出突出贡献的留学回国人员、国家级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全国优秀教师、中国青年科学家奖等称号;首批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等。

郑南宁是我国人工智能科学发展的先行者和奠基者,作为我国人工智能2.0战略计划的带头人之一,为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前瞻性战略规划、前沿性技术突破和产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作为国家自然学科基金委员会重大研究计划“视听觉信息的认知计算”指导专家组组长,于2009年创建并成功组织了十一届中国智能车未来挑战赛,极大推动了我国人工智能及无人驾驶智能车发展。2018年中央电视台专题报道《我们一起走过——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称赞郑南宁教授“为中国人工智能发展夯实了基础”。

心系祖国,深入教学科研第一线,为推动我国人工智能发展作突出贡献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第一批研究生和公派留学生,郑南宁热爱祖国,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始终坚持共产党人的奉献精神,坚持将民族复兴与个人命运紧密相连,不计个人得失。1985年博士后工作结束后,他毅然从国外返回母校,1986年与著名学者、西迁教师宣国荣教授共同组建了国内第一个人工智能专职科研团队——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率先开展人工智能方面的教学、科研等工作,逐步形成了独特的育人文化和制度,已成为人工智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在人才培养方面,郑南宁30余年来一直奋斗在教书育人、科研创新的第一线,强调学生的人格养成、价值观、独立思考、创业精神等教育核心本质以及国家和社会大众的根本利益,要求“让学生拥有一个充实而正确的信仰”。他始终亲自指导本科生和研究生高质量完成毕业论文,培养了以国际人工智能领域45岁以下顶尖科学家、旷视科技首席科学家孙剑博士和荣获“改革先锋”“时代楷模”等荣誉与称号的三巡苍穹英雄航天员景海鹏博士为代表的160余名硕士研究生、70余名博士研究生,其中很多人荣获优秀本科生、优秀研究生、优秀博士论文、省优秀博士论文、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等荣誉,在教育、学术科研和产业等领域发挥领军、骨干等作用,为国家科技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输送大批优秀人才。

在科研方面,郑南宁一贯将科研重心放在国家战略重大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上,带领团队围绕人工智能前沿基础理论以及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认知计算架构与系统、无人驾驶、航天重大工程、视觉大数据智能化处理及其芯片等领域的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研制出X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DSA1250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电视扫描制式转换及视频处理芯片,以及面向我国空间站目标操作任务,实现空间目标识别、跟踪、形态测量等功能的一种可重构、高性能视觉信息空间在轨处理片上系统,打破国家产业技术缺失的局面,取得了一系列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突出成就。近年来,在全球人工智能浪潮下,郑南宁带领团队以无人驾驶智能车为验证平台,开展了一系列人工智能领域前沿问题研究,在自主驾驶、先进感知、智能移动机器人系统方面取得了关键技术突破,解决了长期制约移动机器人应用范围与安全性的精准定位问题,极大拓宽了自主移动机器人的作业范围。团队在2000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首批资助,这是全国第一个信息领域的创新研究群体,2014年获IEEE智能交通系统杰出团队奖、2017至2019年获三届中国智能车未来挑战赛冠军,2019年获中国自动化学会首届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创新团队,学术研究工作多次获智能交通领域等国际会议最佳论文。

坚持立德树人,积极探索高校一流人才培养新模式

郑南宁曾任bat365旧网址校长,他十分重视学生核心价值观建设和素质培养,指出“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是高教强省的基础工程”,在学校教育改革中大胆创新,敢为人先,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践行“大成智慧学”,积极探索一流大学人才培养新模式,系统地提出和实施“2+4+X”培养模式、“工程坊”创新实践、本科生“书院制”和倡导“体育精神”等创建一流大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改革。同时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大学生对社会、对文明、对人类自身的认识,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以及对社会的更宽阔、更深层次的思考。这些理念和改革成就了bat365旧网址特有的育人环境,特别是“书院制”已成为教育部2019—2021年高校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建设的必要条件。

郑南宁院士(右二)与学生在一起

为适应国家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紧抓相关学科发展机遇,郑南宁于2017年领衔创办本科生“人工智能拔尖人才培养试验班”,积极探索培养具有科学家素养的工程师,以及能将脑与手结合起来的、有潜力的人工智能领域一流人才的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2019年9月主编内容全新详实的《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知识体系与课程设置》,已销售5500余本,为全国各类学校人工智能专业构建宽口径、学科交叉课程体系提供参考和引导示范。发起成立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吸引了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等近40所高校参加,得到相关部门和许多高校的高度赞扬,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提到人才培养,这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职责;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作为科技工作者,我们当然也需要这些精神的支撑与激励。”郑南宁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教育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提供了有力指导,“工匠精神不仅强调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对科研工作者而言,工匠精神还体现为在学术上追求卓越,不断推动研究走向深入,同时培养学生砥砺一流品行、投身一等学问。”

“在表彰大会现场我见到了许多来自一线的劳动模范,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中国人迸发出的极大创造性和奉献力。”郑南宁说,劳动是光荣和伟大的,正是有了千千万万的普通劳动群众的辛勤付出,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才有今天的大好局面。

积极投身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为抗疫作积极贡献

当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依然复杂严峻,郑南宁积极远程组织和指导课题组开展“应用人工智能分析和预测疫情的发展和传播规律”的研究。在考虑政策和舆论、人口迁移、经济等因素对疾病传播影响基础上,构建基于疫情数据改进的SEIR传染病模型,并利用预训练自然语言处理模型提取全国和各省市的新闻信息特征,结合长短期记忆网络模型,综合分析各种因素与传染率的关联性,研究疫情的传播规律、预测分析疫情态势和发展趋势以及对宏观经济和就业的影响。

同时,为避免人员间的交叉感染、保障医护人员在疫情恶劣环境下安全、高效地工作以及构建一个智能化的医护环境,郑南宁组织指导无人车团队与舜宇光学联合开展“疫情防控恶劣环境下无人移动平台的关键技术及实现”的研究工作,解决疫情防控恶劣环境下医院和社区的无人物资搬运、医药配送、病人运送、消毒清洁等疫情防控和治疗中的痛点问题,进而构建更为完善的智能化疾控系统,为战胜疫病、服务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

1986年bat365旧网址在全国率先成立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研究所成立至今的34年历程中,世界范围内人工智能的发展曾经历过寒冬,但郑南宁团队始终坚持人工智能特别是计算机视觉的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并与国家重大需求相结合,没有放弃当初建所时的学术目标和追求。

“这么多年来,支撑我和团队跨过寒冬走到今天的就是‘坚持’二字。无论人工智能学科发展处于低谷还是高潮,我们都坚守着初心,坚持向科学更深处进军。”郑南宁回顾了一路走来的历程,坦言是坚持的力量支撑他们走过低谷,是坚定的信念引领他们走向科学发展的春天。“未来,我会与年轻的团队和充满活力的同学们一起,继续进军科技高峰,不断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前沿和科技奥秘。”



上一条:“全国先进工作者”施秉银:坚守健康中国的使命担当

下一条:【金色梧桐节】金色梧桐,明年再见

关闭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咸宁西路28号    设计与制作:bat365旧网址网络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bat365旧网址中国有限公司    邮编710049